“乌兰牧骑”精神的新时代回响:一位国际友人与草原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的相遇

在广袤的内蒙古额济纳旗,一支熟悉的队伍再次启程。他们跋涉于草原戈壁,将舞台搭在牧民的毡房外,歌声与欢笑如清泉般滋润着基层群众的心田。这就是乌兰牧骑,一支活跃了六十余载的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。近日,一位特殊的参与者——伊拉克知名博主“老王在中国”的加入,为这支队伍的故事增添了跨越国界的动人篇章,也让乌兰牧骑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内核,焕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。

深入基层,体验“人民文艺”的初心

此行,博主老王并非作为旁观者,而是作为“编外队员”深度融入了乌兰牧骑的日常。他亲身体验了从排练装车到为牧民奉献一场精彩演出的全过程。他亲身感受到,队员们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家,更是生活中的多面手,演出结束后顺手帮牧民干农活、讲解政策是常有的事。

“你们看看中国在做什么呀!”在一次演出后的动情时刻,老王哽咽地指着眼前的情景对镜头说,“一个叫做乌兰牧骑的单位,坚持了60多年,就是单纯地为最普通的农牧民带来快乐和帮助。这太有‘国家的味道’了!”这句质朴而深刻的感慨,道出了乌兰牧骑最本质的价值——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:艺术源于人民、为了人民、属于人民。

时代传承,彰显“永不褪色”的旗帜

额济纳旗乌兰牧骑自1961年诞生以来,始终高举着这面鲜艳的旗帜。从最初的一架马车、几件乐器,到今天的流动舞台车和现代化设备,形式在变,但队伍“从人民中来,到人民中去”的红色基因从未改变。他们迎风沙、冒寒暑,用歌舞、曲艺传递党的关怀和声音,丰富了边疆地区的文化生活,凝聚了各族群众的情感,成为全国文艺战线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。

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乌兰牧骑更赋予了“服务”新的内涵。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,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、民族团结的促进者。他们的存在,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文化自信,什么是久久为功。

世界回响,书写“文明互鉴”的佳话

伊拉克博主老王的感动落泪,是一次偶然,也是一种必然。它印证了真挚的情感与崇高的价值追求,拥有超越民族与国界的强大感染力。当老王与乌兰牧骑队员、当地牧民手挽手,一同高唱《红旗飘飘》时,歌声传递的已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,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礼赞,是对和平、友爱、奉献等普世价值的深切共鸣。

这场特殊的相遇,是一次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。它通过一位国际友人的真实视角,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具体、可感、充满温度的中国故事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有生命力的文艺,其力量足以消弭隔阂,直抵人心。乌兰牧骑的精神,正如额济纳胡杨般坚韧不朽,它的新时代回响,必将传得更远、更广,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服务人民、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中。